来了来了!同济这个大动作来了!
以下文章来源于文汇教育 ,作者樊丽萍
今年,
同济迎来了4377名本科新生。
他们
和以往的新生不一样
他们不分专业
进入新生院8大学堂
接受全新的通识教育。
即将到来的今秋新学期,
同济大学注定充满新意。
新,很多时候,意味着“未知”。对高校来说,任何一项新的人才培养改革举措要推行、要落地,在最初的一个阶段,或许都不可避免地要直面来自校内外的关切,甚至是质疑。
向来以专业教育见长的同济,为何要从今年开始上线面向所有新生的通识教育?让新生用一整年接受通识教育,势必会削减学生受专业教育的时间,个中矛盾如何平衡?
同济版的通识教育,是充分借鉴前车之鉴的“复刻版”,还是根据自己学校“体质”专门设计的“定制版”、又有哪些特色可言?
带着这些问题,快跟着小编的步伐看看我校本科生院院长、新生院院长、招生办公室主任黄一如教授如何解答的吧。
(开学典礼)
通识教育改革,大学最怕什么?保守计算,国内最早一批大学开启通识教育改革试点,已有近20个年头。但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学者对一些大学通识教育的“含金量”抱着审慎的态度。有人直言,“有些课程太水,一个拼盘里,文史哲地化生样样都有,但每门课都浮光掠影,这样的课程究竟能让学生学到什么?!”
尽最大可能挤掉“水课”,每一门通识教育的课程都要让学生有获得感——在同济即将上线的通识教育,不同于此前任何一所国内院校探索的模式。
黄一如介绍,在同济版的通识教育中,除了常规的版块课程外,通过优中选优,最终遴选一批带有“同济烙印”的基础专业课,组成通识教育的主干课程课程。诸如建筑、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海洋……所有这些学院的专业基础课,从传统的专业教育的角度衡量,都是学校当之无愧的“金课”。
根据方案,同济的通识教育课程,第一步就是将这些“金课”打包,供学生自由选择,形成宽口径、跨专业、高质量的基本面。
黄一如直言不讳:我们开启通识教育改革,最怕的结果就是“通识教育没做好,专业教育削弱了”。而要规避这个最坏的结果,关键就在于课程。
“通识教育本来就是一种舶来品。一般高校都会拟定一个初步的方案,然后在顶层设计层面推出一个类似拼盘的通识教育主干课程。”根据黄一如的观察,一些院校通识教育之所以在推行过程中受到一些争议或批评的声音,一言以蔽之,问题在师资。
“打个比方,戏剧教育确实很重要,但只有到操作阶段我们才发现:比起这门课好不好,更核心的问题是,谁来讲这门课最好?”如果能够请到一位大师来授课,那么不管什么背景的学生听了都有收获;反之,若是仅仅因为这门课有存在的必要,学校在既有的能力范围内找不到大师,找了一位水平普通的教师来讲,那么就很容易把这门课上成“水课”。
同济版的通识教育,在课程构架部分,不仅大多数课程源自学校既有的“金课”,新生院还进一步对通识课程做了分层分级:部分校级精品课程供学生必选,部分校级优质课程和其他一些基础专业课程供学生选修。
和开启通识教育改革相配套的,是新生院推出的另一项人才培养改革举措:2019级新生之前全部按照大类招生,入学后没有专业身份,将在由10个特色试验班组成的八大学堂,接受大类培养。
“这在同济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上,应该说是第一次。新生入学不分专业,头上没有专业的帽子。”黄一如说,这样的“破天荒”之举,实际上也是一种与通识教育改革相匹配的制度设计,在这背后,蕴藏着学校对人才培养的新思考。
在绝大多数新生填报大学志愿的过程中,学生的高考分数,家长的主观意愿、高中老师的建议以及学生本人对专业朦胧的偏好等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影响着学生最终的志愿填报。
比如,有的学生填志愿的时候难免分分计较,每一分都要用足,宁可去一个录取分数线更高的学校,也不愿意选另一个分数相对低一点、但专业更对口的院校。还有的学生属于叶公好龙,自己对专业的爱好中夹杂着很多误解。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黄一如本人就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的教授。过去多年,总有一些学霸冲着建筑学的美名来报考同济大学,这里收罗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考生。而到教务处工作以后,黄一如开始留意一些新现象:建筑学纵然是同济的王牌专业,但未必适合每个高分考生。
最近几年,在学校转专业的学生中,就有部分是高分学霸。这些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发现自己的学科兴趣并不在建筑学,于是决定在转专业的考试中改投符合自身特点和兴趣的真正心头所好。
个中道理不难理解:今年的新生入学时部分专业,而他们所处的每个大类,涉及五到六个学院、十余个专业。每个学院为了能尽可能多地吸引更多优秀学生,势必会派最优秀的老师到新生院给大一学生上课,增加新生对专业的好感。
黄一如表示,在今年全校推广通识教育之前,去年,在新生院筹备阶段,学校在11个专业中做了试点,成效显著。
比如,一门面向工科实验班学生的聚焦科技前沿的专业导论课,就由土木工程、海洋与地球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与能源工程、测绘与地理信息、航空航天与力学等6个学院的教师共同参与。课程采用系列讲座的形式,在第一阶段的6次讲座中,院士、杰青等重量级人物已纷纷走上讲台。
“有的学院为了能吸引好学生,院长、书记都纷纷来授课或担任新生导师。”黄一如说,这样的变化,正符合同济此次人才培养改革的预期:通过制度牵引,让学校最优秀的老师主动给本科新生上课,从而保证本科新生在通识教育阶段上到的每一门课都是金课。
通识教育的开启,也为同济即将推行的更多人才培养改革奠定了基础。从跨大类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到已经启动的新工科改革,这一系列改革的推进,都需要从打破学科壁垒开始。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将给社会带来深刻的变革。很多人都想知道,大学该如何应对这场挑战?在我看来,大学首先要放弃传统的专业教育的思维惯性。”所谓先破后立,在黄一如看来,只有探索突破囿于专业培养的思维定势,模糊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打造宽口径、重交叉、复合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学方能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
根据方案,新生入校后,将由新生院统一进行教学管理和培养,第一学年末,学生可基于个人兴趣和未来专业发展,申请选择所在试验班内或跨试验班的某一专业作为自己的主修专业。自大二起,学生可进入各学院进行专业学习。
据悉,设计的“主修专业/学位(约160学分)+学程/微专业(12至18学分)+辅修专业(30学分)/辅修学位(40学分)”的进阶式培养模式今年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也意味着,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的基础上,可以继续选修一定学分的课程,获得微专业或辅修学位。
这也是一条培养跨学科人才的新路径:从入学阶段的通识教育开始,帮助学生拓宽学术视野,为今后的交叉学科学习提供更多的空间和可能。
另一方面,新生院还将整合更多校内资源提高通识教育质量,在人才培养国际化方面有更多新的探索。今年暑假,2018级学生中已有约450人到同济大学佛罗伦萨海外校区和德国等海外院校交流。预计明年,在2019级本科生大一升大二时,将有约20% 的学生赴海外院校交流,海外研修学习的学分可折合成通识教育的学分。
黄一如表示,通识教育不能被视作一种时尚,内容永远比形式重要。通识教育的植入只是系统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部分,而这也是同济大学把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大类管理之间的联动作为2019教育教学改革主要方向的缘由。
来源:文汇报 樊丽萍